1、政策内容
基准关税:美国将从4月5日起对全球不分贸易伙伴加征10%的基准关税,美国众议院预计2025 - 2034年这十年间,通过此政策可获得1.9万亿美元的关税收入,且该基准关税无谈判空间。
对等关税:针对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税率的对等关税,4月9日生效。例如中国,美国以中国对美贸易逆差贡献计算出中国对美“关税”为67%,在此基础上打5折,新增34%关税;越南因对美逆差贡献,被算出差额占比对美出口额达90%,新增46%关税。整体呈现不同区域差异大,东南亚是重点打击区域。
汽车关税:4月3号起对汽车加征25%的关税,此政策在3月16号白宫文档已有提及。
墨西哥和加拿大:这两国之前因分散问题已被加25%关税,此次无新增量,但豁免了美墨加协议里的产品,以及能源、钾肥等部分产品,能源端进口税率为10% 。
小额包裹关税:5月2号起,小额包裹税率统一设为30%,取消免税政策,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小额包裹不再享受最低免税优待,4月3号起90天内(即7月3号左右),澳门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也可能取消。
特定产品暂时排除:药品、半导体、木材、关键矿物能源产品等特定产品,因相关232调查未出结果,暂时不适用现有关税,但不意味着后续不加税。
2、政策影响
对全球市场预期:全球普加10%低于市场预期,此前白宫草案曾提及全球加20%;对等关税超出预期,尤其对越南等国家,使得转口贸易失去价值。
对中国相关产业:以电机设备类产品为例,中国产品税率达66% ,而日韩竞争厂商税率为25%,中国产品成本优势约33%,在税率对比上很不占优势;仿制服装类产品利润低,可能将成本转嫁到美国采购商和消费者。
对美国经济:若其他国家不报复,对等关税实施后,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上涨1.7,实际GDP下降0.6;若各国报复,CPI上涨扩大到2.0,实际GDP增速降一个百分点。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2600 - 3900美金成本,经济衰退风险增加,目前衰退概率接近35 - 40% 。
3、后续谈判与应对
谈判可能性:全球普加10%谈判空间小,五十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有谈判空间。印度、越南、日本及欧盟谈判较积极,中美谈判窗口可能在今年第二至三季度,可能就芬太尼管控、农业采购等问题进行小规模谈判,有望降低部分关税。
中国反制:中国全面反制可能激发美国再度反制,精准反制可能性大,可能针对美国农业等重点产业,如牛肉、大米、鸡蛋等产品。
美国科技领域动作:4 - 6月可能出台美国资本对中国特定领域(如军民融合相关、生物医药、航天航空等八个领域)投资限制的初步规则,可能管增量资金;出口管制方面,商务部4月1号已交评估报告,特朗普可能本月宣布相关措施,对无人机、路由器持续调查,成熟芯片301调查结果6月可能出炉,涉及芯片及相关终端产品加税问题。
关税政策时间动态变化:美国可能将对等关税机制动态化,一年一更新税率,依据各国对美出口造成的利差变化调整,促使各国谈判以降低关税。
最惠国待遇:美国可能将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分为战略品和非战略品区别对待,战略品1450亿可能加到百分之百,非战略品近3000亿平均税率约47%。四月份最惠国待遇法案会迎来修改,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将给出修改意见。
Q:如何看待这一次美国关税政策实际落实的效果跟影响,包括后续美国对华的态度跟主张,以及怎么去理解这一次后续的特朗普政府它的一个经济贸易,包括地缘政策的一些思路?
A:美国此次关税政策实施 “先加后谈” 策略,基准关税从 4 月 5 号开始生效,对全球不分贸易伙伴加征 10%,美国众议院认为十年可获 1.9 万亿美元关税收入且无谈判空间。对等关税 4 月 9 号生效,不同国家不同,如中国 “新增 34%” ,其算法是用贸易逆差贡献除以出口总额得出第一列税率(如中国 67%),第二列在此基础上打五折。从客观法律角度,美国加税无法律基础,但特朗普运用紧急权利法案实现全球加税。不同区域差异大,南美、澳大利亚等盟友国家税率低,日韩、欧盟、印度等在 20%-26%,东南亚是重灾区。对全球补加 10% 低于市场预期,对等关系超出预期。整体看,后续可能会有谈判,部分关税有谈判空间。美国后续在科技领域会持续推进出口管制、进口限制和投资限制等 “小院高墙” 策略遏制中国高科技进步,在经贸问题上也会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关税。
Q:这一次的关税政策出台,对于国内的相关的产业链,包括转出口的贸易,可能会有哪些重点的一些影响?
A:对于国内产业链,以电机产品为例,中国目前税率较高(66%),与日韩(25% 左右)相比不占优势,成本优势可能被抵消。仿制服装类利润低,可能会将成本转嫁到美国采购商和消费者。转口贸易方面,因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等关税也大幅提高(40% 以上),从这些地方转口到美国已无价值,自动规避了转口贸易。同时,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同样适用于澳门等地区。
Q:当前整体的关税幅度后续通过谈判等方式,是否有部分产品进一步豁免,或者部分的关税进一步往后延期的可能?
A:全球附加的 10% 基准关税没有什么谈判空间,但五十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有谈判空间。印度、越南、日本等谈得比较积极,欧盟也有意在经贸问题上做一些让步。谈判窗口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,不太可能出现大模块谈判让美国不对中国加税的情况,更可能就事论事地谈,比如在芬太尼问题上管控好,美国可能会考虑降低因芬太尼加征的 20% 的税。
Q:针对这一轮美国对中国的加征关税,中国接下来会不会有快速的反制措施?
A:中国怎么反制不太确定,全面反制可能激发美国反制,什么都不做又无法起到作用,个人认为精准反制可能性大一些,比如针对美国重点提及的农业等产业,如牛肉、大米、鸡蛋等。但在禁毒等问题开展谈判后,也不会影响下一步进展,不会全面硬扛到底。
Q:这一轮加征关税之后,对于美国的通胀是否能产生比较大的实质性影响?美国是否有走向滞胀交易的可能性?
A:上一次加关税对美国通胀影响不大,但此次情况不同。上一次只是对钢铝等小部分产品加征,且很多国家被豁免,主要针对中国且加征幅度小。这次中国单方面税率上升接近五十多,全球层面普加且其他国家税率多在二三十的比例。如果对中国的税加到 60,对全球加十,美国 CPI 会从 2.8% 上升到 3.7%,实际全球均摊下来税率可能在 15% 到 20%,通胀预计上升一个点以上。通胀会抬升,但联储还关注就业市场和经济基本面,在经济不好、消费信心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回落的情况下,即使通胀有粘性甚至上升,联储也可能被动降息,美国是否出现滞胀还需观察。
Q:如果中国后续以偏强硬的态度对待美国加征关税,预计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?如果是谈判式的方式,美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愿意降低对中国的关税?
A:如果以偏强硬方式,全面加征意义不大,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少,加征到百分之百收入也有限。可能会在上次反制基础上扩大范围,比如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百分之三四十,也可能增加非关税壁垒。在谈判方面,美国不愿意打包谈,更愿意就事论事。在芬太尼问题上,美国认为很严重,中国想阐述清楚存在信息偏差,该化合物出口合法合规,加工成芬太尼是其他地方的事。如果中国在芬太尼管控上做好工作,美国可能会降低因芬太尼加征的 20% 的税,哪怕降 5%、10% 也是值得争取的。
Q:如果关税持续,对美国国内经济后续有什么影响?
A:根据耶鲁大学测算,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报复措施,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会上涨 1.7,实际 GDP 会下降 0.6,CCPU 之前预测是 1.8,现在会变成 1.2。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,个人消费支出价格会上涨扩大到 2.0,实际 GDP 增速会降一个百分点。通胀方面,每个家庭每年可能要多支出 2600 到 3900 美金的成本,经济衰退风险增加,目前衰退概率可能已接近 35% 到 40%。利差难缩小,除非企业去美国生产,但这是漫长过程,可能利差从 1.2 万亿降到八九千亿就算不错结果。科技端,特朗普本月可能陆续发布出口管制、进口限制和投资限制政策,如限制美国资本对中国二级市场特定领域投资,收紧对英伟达 CPU 等设备的出口管制,对无人机、路由器等产品持续调查,成熟芯片相关政策也在动态变化中。
Q:特朗普团队的决策机制是什么?减税所带来的影响和关税所带来的成本增加,对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如何?
A:特朗普团队决策看似是为增加财政收入、解决利差问题等,但实际有政治考量。他用关税收入为减税腾空间看似是好事,实际是偷梁换柱,因为关税成本大部分由美国采购商和消费者承担。他在为自己政治贴金,想争取选民支持。个人认可减税带来的积极层面不及关税带来的负面因素,通胀衰退等风险有概率产生。
Q:这一次全面的加征关税,包括对华的力度加大,持续的时间会延续更长吗?
A:美国把对等关税机制建立起来后,可能不设固定时间停止加征,而是一年一变化。根据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量和贸易逆差贡献动态调整税率,哪个国家在减少美国利差上功劳大,税就可能降得快。
Q:从国内的角度,是否会去进一步争取缓和谈判的空间?美国对于国内的加征,是否后续会进一步拓展到金融投资等各个方面的限制?
A:目前来看,美国此次关税宣布大胆,影响大,可能短期就会有变化,国内会根据情况争取缓和谈判空间。美国在出口管制、进口限制和投资限制方面的 “小院高墙” 策略会持续落地,这是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手段,在资金端、设备端堵死中国,与关税是不同维度,会持续推进。
Q:后续进一步关税,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会去进一步取消?
A:最惠国待遇是更现实的场景,把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分成战略品和非战略品,战略品要加到百分之百,非战略品平均税率大概 47。此次关税基于白宫紧急权利法案,而最惠国待遇由国会推进,四月份该法案会迎来一轮修改,商务部和贸易代表会给修改意见,存在部分被弹下来或降低的可能,最惠国待遇对中国的措施也有可能继续推进。